梁漱溟:人格上不轻于怀疑别人,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
关注 学者荟,分享传递价值
微信号:xuezhehui_bj
学者荟作为公众传播平台,关注时事,关注热点,关注民生,亦传播系统化的理论,学术论文,偶发一些时事人文观点以示读者。
坚持做负责任的传播平台和渠道,服务读者,传播价值。
文 | 莫一奥
来源 | LCA(L-Contemporary-Art)
已获公众号LCA授权,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
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别人,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。
——梁漱溟
1918 年 11 月 7 日,一位老者与儿子有这样一次对话:
“这个世界会好吗?”
“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。”
“能好就好啊!”
三天后,这位问话的老者选择了自杀,那位坚信世界会变好的儿子后来被称为“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”。今天民国系列第三期(前两期分别为李叔同和萧红,见文末的精彩回顾),我们再读这位 20 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的思想家——梁漱溟。
父亲梁济的去世对京城文化界产生了影响,徐志摩、陈独秀、李大钊、胡适和梁启超等人都有过评论。父亲的自杀对也想过自杀的梁漱溟是一个启示——有人说,“民族血脉的新旧交替,这惊遽的时刻总要有人来表现,梁济选择了表现;这惊遽的时刻过后总要有人去承担,梁漱溟选择了承担。”
1
儿童时期的梁漱溟
清光绪十九年( 1893 年 ),梁漱溟生于北京,先祖为元朝宗室(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忽哥赤)。父亲梁济为清朝举人,他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庄重的、平等的,又是尊重的。在梁漱溟的记忆中,父亲对他“完全是宽放”的,甚至“很少正言厉色地教训过我们”。
到读四书五经的年龄,梁济不让他读,而让他学习《地球韵言》。梁漱溟 6 岁入北京第一所洋学堂——中西小学堂,学习英文,8 岁就读于公立小学堂、蒙养学堂,13 岁考入地安门外顺天中学堂。梁漱溟多次报考北大但却没有考取,最后他考入了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,这便是梁漱溟的最高学历。
梁漱溟小时候接受的并不是国学教育,相反他接受的主要是西式教育,入的是西式学堂,学的是近代科学课程,同时时常阅读《启蒙画报》等。
1912 年,梁漱溟任《民国报》编辑兼外勤记者,总编辑孙炳文为其拟“漱溟”作笔名。同年,由于对人生的迷茫,心理上的痛苦,他开始读佛典。梁漱溟阅读了大量佛学与印度文化的书籍,23 岁时在上海的《东方杂志》上连载自己的《究元决疑论》一文,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看到这篇文章,邀请梁漱溟到北大担任哲学讲师,梁漱溟因此登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坛。
然而就在第二年,父亲梁济沉潭自尽,面对汹涌澎湃的新思潮,曾经数次出世入世摇摆不定的梁漱溟终于决心入世,推崇儒学,写作《东西文化及其哲学》,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儒学人生。
2
1918 年,北大哲学系毕业生
在北大待了 7 年后,一方面因不满北大只重知识的西式教育,另一方面他不想当个闭门做学问的圣人,于是 1924 辞掉了北大教职,先后在河南、山东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,探寻救国救民之路。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,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事业被迫终止,但思想体系日臻成熟。
梁漱溟曾回忆与当时一些军阀的交往,这些军阀不仅请知识分子和学者到军队里传播知识,还请他们当顾问,尊为座上客,礼遇有加,并且尽力支持他们的事业。1924 年,驻扎在北京南苑的冯玉祥托人请梁漱溟为其军队作演讲,共讲了 5 次。每次,冯都到场陪着听。冯玉祥自己也注重文化学习,曾请两位老先生给他讲《左传》。
冯玉祥支持梁漱溟的“乡村建设运动”,也支持陶行知的教育事业。阎锡山也曾请梁漱溟去山西作讲演,讲了一个月。1930 年,阎锡山聘请梁漱溟为高级顾问,月薪 500 元。后来因为阎锡山未采纳其关于裁军和停止内战的建议,梁漱溟辞去了顾问的职务。
1941 年珍珠港事件爆发,日军进攻香港,避难到香港的文化人士乘船撤离,天上有飞机轰炸,水上有水雷骚扰,满船的文人学者都惴惴不安,夜不安眠,只有梁漱溟鼾声如雷,睡得很香。
有人问:先生不害怕吗?他说:怕什么,我是死不了的,我死了,中国怎么办?
3
1949 年,梁漱溟在重庆
四十年代,梁漱溟力主和平。1946 年,李公朴、闻一多相继被杀,梁漱溟发表了义正严辞的谴责,他说:“我个人极想退出现实政治,致力文化工作。但是,像今天这样,我却无法退出了,我不能躲避这颗枪弹,我要连喊一百声:取消特务!”
梁漱溟看重人品和道德,他多次说佩服梁启超,喜欢梁启超。梁启超比他年长二十岁,因对佛学感兴趣,知道梁漱溟对佛学有研究,居然亲自到梁漱溟家中去讨论,后来两人经常往来。
同时,梁漱溟多次说到他很不喜欢康有为。梁漱溟曾披露了两件事:一件是,康有为在陕西西安的卧龙寺参观时,将寺中多卷珍贵的古版佛经装到他的骡车上试图盗走,后被人发现并追回。还有一次,康有为向一个银行家“借”一幅十分名贵的字画,试图据为己有,后来银行家多次讨要不得,便不得不派多人到康家强行索回。
4
1953 年,梁漱溟在会议上
梁漱溟曾与毛泽东有一段来往,两人 1918 年在北京大学时就已相识,但那时只是点头之交。二十年后,梁漱溟到延安,在十六天里与毛泽东有过八次交谈,有两次是通宵达旦。
在 1953 年 9 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,在小组讨论的时候,梁漱溟的发言曾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波。
梁漱溟发表的对于乡村与城市的激烈观点,毛泽东很不以为然。但此后几天,会议对梁漱溟的言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,梁漱溟震惊不已。他向来有牛脾气,因此会上不顾一切地要求发言,并与毛泽东激烈争吵,直到有人在会场上大喊“梁漱溟滚下台来!”这场惊心动魄的争吵才匆匆结束。
随后,毛泽东给梁漱溟的问题定下了基调:虽“反动”,但不算反革命;要批判,但也要给“出路”。但自从那次激烈的冲突之后,两个人的私人关系就中断了。那以后,在公开场合见面时,两人只是匆匆地握一下手,说一两句话。
三十年后,90 岁高龄的梁漱溟谈及此事,意味深长地说:“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,讲话不分场合,使他(指毛泽东)很为难,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,这是我的不对。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,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,这些都是难免的,可以理解的,没有什么。”
5
梁漱溟
1966 年,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8 月,梁漱溟即被被赶出居室,住在简陋的小屋内。红卫兵抄家时,将他尚未完成的《人心与人生》手稿没收,梁漱溟随即写信给毛泽东说:“若此稿毁却,我生于斯世何益。假如在或斗或批之后,不发还此书稿,即不可能叙写,无异乎宣告我的死刑。”后来,在毛泽东的安排下,该手稿得以退还。1975 年,梁漱溟终于完成了这本《人心与人生》。
1974 年在“批林批孔”运动中,梁先生反对以非历史的观点评价孔子,反对把批判孔子与批判林彪相并提,并为刘少奇、彭德怀辩护。在“四人帮”猖獗时,梁漱溟仍不顾个人身处逆境,仗义执言。当受到围攻时,他傲然宣称:“三军可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!”
在文革中遭到了不公正待遇,梁漱溟并没有发牢骚。他在经历一次次的政治批判后,仍能做到心平气和,甚至趁着空闲在屋外打太极拳,全然没有把对他的批判当回事。
6
梁漱溟
梁漱溟 20 岁那年想“出家”,被劝止后就改为吃素,坚持素食 70 余年。即使参加国宴时亦不进肉食,有一次毛泽东走到他饭桌旁由衷地说道:“梁先生坚持食素,清心寡欲,定长寿也。”
1988 年 6 月 23 日,梁漱溟的人生大幕垂下,享年 95 岁。
去世前,他曾接受一位台湾记者的采访,只说:“注意中国传统文化,顺应时代潮流。”此可视为梁漱溟的遗言。
推荐阅读
免责声明
本平台原创或转载文章均不反映“学者荟”的意见与观点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及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所载文字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微信号:obsessed0911,将尽快改正或删除。
如果你没空看书,就关注这个号
↓